塔西佗的《编年史》在历史真实性上备受争议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个人偏见和政治立场:塔西佗在《编年史》中对某些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可能受到了他个人的政治立场和偏见的影响。例如,他对提比略的统治持批判态度,这可能影响了他叙述的客观性[1]。
文本散佚和信息缺失:关于塞亚努斯等人物生涯末期的许多相关文本已经散佚,导致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塔西佗所依据的原始资料,从而影响了对《编年史》真实性的评估[1]。
历史写作的谨慎态度:塔西佗生活在图密善的暴政之下,这使得他在历史写作上持谨慎小心的态度,可能在某些叙述中有所保留或曲笔,以避免触怒当权者[2]。
现实主义学派的影响:塔西佗的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被“马基雅维利化”,成为现实主义学派的权威,这导致一些学者可能模糊了塔西佗写作的真实意图,因为他的著述并没有超越罗马的价值观和历史观[3]。
历史与道德的联系:塔西佗关注政治领袖的道德行为如何改变历史的进程,这种关注可能使他在叙述中强调了道德评价,而不仅仅是事实的陈述[11]。
修辞手段和历史叙事:塔西佗和其他古代史学家一样,可能运用修辞手段和巧妙的历史叙事来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历史阐释,这可能影响了其著作的真实性[7]。
综上所述,塔西佗的《编年史》在历史真实性上的争议主要源于作者的个人立场、文本的不完整性、写作时的谨慎态度、后世对其思想的解读,以及他在叙述中对道德和修辞的重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编年史》的真实性成为学者们讨论和研究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