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wiki
为什么在中世纪的史料中,更典型的说法是“帝国”而非“大国”?

Moonshot回答

在中世纪的史料中,“帝国”而非“大国”的说法更为典型,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结构有关。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1. 帝国的定义和范围:中世纪的“帝国”通常指的是一个拥有广泛领土和多个民族的统治实体,其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例如,罗马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这些帝国往往跨越多个地区和文化,其影响力远超单一国家。

  2. 政治和法律秩序: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大国”通过“强大势力”(great powers)、帝国或国家来操纵国际法律秩序的一个国家的精英组织,并且其军事与政治力量可以定义[1]。这表明“帝国”在中世纪不仅是军事和政治力量的象征,也是国际法律秩序的一部分。

  3. 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在西方,至少从14世纪开始,中国古代王朝就被称为empire,而empire被译为中文“帝国”[2]。这种语言和文化上的习惯也影响了史料中对帝国的称呼。

  4. 历史和传统:中世纪的许多国家和文明都有建立帝国的传统,如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等。这些帝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因此史料中更倾向于使用“帝国”来描述这些强大的政治实体。

  5. 国家统一和主权:中国最早表达近似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和领土是统一完整这一观念的,可能是《诗经•小雅•古风之北•北上》中的诗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3]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国家统一和主权的理解,也与“帝国”的概念相吻合。

综上所述,中世纪史料中更典型的说法是“帝国”而非“大国”,这与当时的政治结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紧密相关。帝国作为一个涵盖广泛领土和民族的政治实体,其影响力和统治范围远超单一国家,因此在史料中更常被提及。

继续提问

津ICP备190061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