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谦在三国时期成为著名的佛教译经人,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
深厚的文化背景:支谦的祖先是月氏族人,他从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精通汉文,后又学习梵文,受业于同族学者支亮,通达大乘佛教理论。[1]
翻译理念的创新:支谦对早期佛经翻译的朴质风格不满,主张“尚文”和“尚质”的调和,即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同时,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提高了佛经的文学性和可读性。[2]
译经实践的贡献:支谦在吴国后期活跃,翻译了大量佛经,如《佛说菩萨本业经》等,他的译作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多佛并存思想,对佛教教义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3]
理论的总结:支谦不仅是一位实践者,也是翻译理论的探索者。他在《法句经序》中首次提出了译论总结的文字,对佛经翻译的基本理论做出了贡献。[4]
孙权的支持:东吴孙权对支谦的译经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拜他为博士,并使他辅导东宫,这为支谦的译经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地位和资源。[5]
综上所述,支谦之所以能在三国时期成为著名的佛教译经人,既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翻译理念的创新,也离不开他的译经实践和理论贡献,以及当时统治者的支持。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支谦在佛教译经领域的卓越成就。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