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军阀在名义上效忠中央政府的同时,实际上割据一方的情况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权力真空与北洋军阀的分裂: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分裂为多个派系,各自割据一方,形成北洋军阀。这些军阀虽在名义上仍是中华民国的国防军,但实际上不受北京中央政府的控制[1]。
地方武装势力的独立性:民国军阀名义上效忠中央政府,但实际上在各地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成为影响中国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2]。
军阀与中央的博弈:整个民国时期,中央政权与地方军阀彼此博弈。各省军队即使身着“国军”制服,很大程度上还是向地方军阀本人效忠的私人军队[7]。
财政与军事的独立:军阀拥有自己独立的财政收入和军事武装力量,以及独立的外交策略,但在名义上接受北洋政府的领导[10]。
政治与军事的平衡:军阀在政治上需要中央政府的正式任命才能合法化其统治,如张作霖在控制东三省后,需要北洋政府的正式任命才能成为东北王[10]。
中央集权的削弱:中国封建体制中,中央集权一旦被削弱,军事、经济、人事权下移就会造成军阀掌兵并割据一方[6]。
名义上的统一:即使在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南北后,各路新旧军阀仍在国民政府大旗下保持一定自主性,军事上与政治上的内斗从未停息[12]。
通过这些方式,民国时期的军阀在保持对中央政府名义上的效忠的同时,实际上控制着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