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协定》的签订背景和过程如下:
-
背景:
- 1933年,日本侵略军进攻长城沿线,中国军队进行了长城抗战。由于中国军队在几次战斗中占上风,但在日军迂回包抄下,北平、天津受到威胁,国民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1]。
- 《塘沽协定》的签订直接原因是长城抗战的失利。长城抗战失败导致《塘沽协定》[9]。
- 国民政府在长城抗战中达到了能力的极限,北平、天津等要处暴露于日军威胁下,为确保华北安全,国民政府被迫与日本陆军于1933年5月31日签定《塘沽协定》[1]。
-
过程:
- 《塘沽协定》于1933年5月31日由中日两国军方在塘沽签订的停战协议,结束了两国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军事对峙关系[2]。
- 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出长城以南大片地区,并将这一地区划为“非武装区”[7]。
- 双方相持到10时50分,离最后时限只有10分钟,中方代表熊斌被迫在一字不容修改的日方提案上签了字[5]。
《塘沽协定》的签订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国民政府在日本侵略者的压力下做出的妥协。这一协定使日本在华北站稳脚跟,并为后来的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伏笔。引用来源包括维基百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