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小中华思想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从仰慕到鄙夷:维新后,日本政府积极推行“欧化主义”政策,学习西方、推动社会近代化,成为主流。对于中华文化的态度由仰慕转向鄙夷,特别是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胜利后,日本开始轻视中国[1]。
皇国史观的强化:明治维新后,日本史学界和理论界鼓吹“皇国史观”的势力愈演愈烈,强调神话历史观,向国民灌输以“天照大御神子孙”为核心的“万世一系”的天皇观念,宣扬日本优越性[3]。
中华思想的转变: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现了高速的发展,而中国由于受传统的中华思想束缚,未能实现有效改革。日本认为其逃脱了西方的控制,而中国未能如此[2]。
文化差异的影响:西学为明治维新起了启蒙作用,培养了日本学习西方文化的基础。不同文化类型影响了两国近代化,日本更倾向于学习西方[5]。
对西方的学习:日本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为口号,比较认真地实行学习西方的近代化改革,摆脱了半殖民地化的命运[9]。
中华文明的“接力棒”:以此为契机,中国“失格”、中华文明的“接力棒”传到日本之手的“日本小中华”思想始露端倪。与清朝统治的中国相比,德川日本继承了古代中国的先王之道,因此日本有资格成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14]。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小中华思想由原本的仰慕中华文化转变为寻求自身文化与政治的独立性,并逐渐形成了以日本为中心的新思想体系。这一转变与日本学习西方、推动近代化改革以及对中国的优越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19世纪的经济史学者如何突破传统史学的局限,推动学科发展?
瘟疫医生在中世纪欧洲的职责除了治疗病患,还包括哪些公众服务?
欧洲殖民主义在15世纪是如何开始的?
大卫·杜考夫尼是否有孩子?他们是谁?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到的火鸡效应怎么帮助投资者理解在市场决策中的不确定性?
《我和我的家乡》影片的喜剧元素如何在传播过程中成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特别是泪点与笑点的自然转换?
哪些著名作曲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引用了《震怒之日》的主题?
应县木塔为何能在中国多次大地震中屹立不倒?
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科学知识在方法论上有哪些根本区别?
莎斐尔森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主要有哪些方面,以及他如何影响了后代经济学家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