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成为中日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原因包括:
遇难人数统计偏差较大:中日双方对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人数统计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方面坚持认为遇难者人数为30万人,而日本方面则有从数万人到20万人的各种不同见解[1]。这种统计数据方面的争议是中日两国学者难以在大屠杀人数上达成一致意见的原因之一[7]。
历史与政治的纠葛:战后日本政府对待侵略战争的态度、国际政治、学者和社会大众的立场身份以及有关南京大屠杀核心史料的缺失等因素扩大了中日之间历史认识的分歧[2]。中日两国学者对于这段历史的叙述仍未完全达成共识,关于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的分歧即是一例[11]。
法律认定与历史事实:中国方面认为30万遇难者是法律认定的历史事实[6],而日本方面则对此持有不同看法,认为在物理上杀死30万人是不可能的[4]。
学术研究与政治制约:突破政治制约,构建学术研究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但目前,中日双方在学术研究上也存在分歧,未能就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达成一致[7]。
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成为中日双方争论的焦点。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和客观认识,需要超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局限,基于事实和证据进行。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