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后,市场参与者通常会从多个角度理解市场的崩溃,并对未来金融体系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市场失灵与风险溢价:金融产品利率反映时间价值和风险溢价。市场失灵可能表现为对某些群体的排斥,如穷人。例如,印度安得拉邦在2010年后爆发的微型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子。来源
金融市场的自动反弹误解:1990、1991年的《日本经济财政白皮书》错误地认为日本金融市场会自动反弹,而实际上危机对消费、投资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来源
错误的经济政策:如1990年出台的“华盛顿共识”在亚洲新兴市场风靡一时,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形成和加剧有重要影响。来源
财富再分配:金融危机背后是财富机会的再分配。在货币增发背后,财富的再分配取决于个人或机构的能力。来源
市场复苏模式:金融危机后的市场复苏模式对了解经济周期、制定政策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来源
金融监管体系改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分水岭。调整央行大区分行体制,设立省级分行,改革金融监管体系以提高金融稳定性。来源
宏观审慎管理:次贷危机后,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为目标,进行金融监管体系的理顺和机构调整。来源
金融韧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重塑金融韧性成为国际监管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金融改革、金融监管关注的焦点,《巴塞尔协议Ⅲ》的改革目的——建立"更具韧性的银行和银行体系"。来源
通过这些调整,市场参与者和监管机构旨在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韧性,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