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士丁尼二世在流亡期间成功召集支持者并最终夺回帝位的过程如下:
流亡初期:查士丁尼二世在695年被推翻后,被迫流亡。他首先逃到君士坦丁堡附近的一个岛屿,随后前往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在流亡期间,他失去了鼻子,因此得到了“劓者”的称号。
寻求支持:查士丁尼二世在流亡期间,成功地与周边的藩属国建立了联系,并获得了他们的支持。这些藩属国包括了斯拉夫人、保加利亚人和哈扎尔人等。他利用这些力量重新夺回皇权。
夺回帝位:在705年,查士丁尼二世依靠这些藩属国的支持,以及拜占庭帝国内部的不满情绪,成功地发动了政变,重新夺回了帝位。
再次统治:查士丁尼二世在重新登基后,继续推行他的政策,包括对斯拉夫人的镇压和对教会的控制。然而,他的统治并不稳定,最终在711年被推翻,并在同年去世。
查士丁尼二世能够夺回帝位,主要依靠的是藩属国的支持和帝国内部的不满情绪。他的经历展示了即使在流亡期间,通过巧妙的政治操作和外部支持,也有可能重新夺回失去的权力。这一历史事件体现了拜占庭帝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