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西战役中,中国军队选择以游击战为主而不是正面决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避免正面冲突,减少损失:根据维基百科的资料,绥西战役中,中方军队并没有与日军进行过多的正面接触,总体以游击消耗为目标。这种战术有助于减少在装备和训练上可能不如日军的中国军队的损失[1]。
战略方针传达:由于作战方针传达不到位,中国军队遭受了很多不应有的损失。这表明在战略层面上,中国军队可能更倾向于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以适应多变的战场环境和内部指挥的复杂性[1]。
持久战的战略: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通过游击战消耗敌人力量。这种战略有助于在长期战争中保持战斗力,避免在短期内与日军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决战[2]。
地形和环境的利用:毛泽东曾强调山地作战的重要性,因为山地更便利创造根据地和进行游击战。绥西地区多山的地形为中国军队提供了进行游击战的有利条件[3]。
政治和军事的考量:中共在抗战中提出游击战,更多在于突出中共武装的独立性,将中共武装的战场功能定位于侧翼配合。这种战术有助于在政治和军事上保持主动和灵活性[4]。
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正面作战,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则在敌后进行游击战,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5]。
综上所述,绥西战役中中国军队选择以游击战为主,是基于战略、战术、地形、政治和军事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
[1] 绥西战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 桑兵:国共抗战的战略异同与政治纠葛 - 爱思想 [3] 杨奎松:抗战初期中共军事发展方针变动的史实考析——兼谈所谓“七 ... [4] 黄道炫:中共抗战持久的“三驾马车” - 澎湃新闻 [5] 中国抗日战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