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持怀疑态度,甚至选择不收录的原因,根据搜索结果,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政治立场和个人价值观:司马光作为一位儒家学者,他的政治立场和个人价值观深刻影响了他的编纂工作。例如,他对于王安石变法持批评态度,这反映在他对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中[1]。他反对皇后临朝称制,这种政治态度也影响了他的取舍[8]。
史料的选择和剪裁: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大量从正史中节录史料,并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陶铸。他在取舍材料时表现出独到的见解和分析能力,这表明他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持怀疑态度,是基于对史料的严格筛选和个人判断[4]。
儒家道统文化的影响:司马光的编纂工作深受儒家道统文化的影响。对于那些颠覆和惹怒儒家文化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他可能会持批评态度,甚至选择不收录。例如,对于武则天的评价争议,司马光可能因为其“不忠不义”的做法而持负面评价[3]。
军事和夷夏之防的重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重视军事和严夷夏之防,这可能影响他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记载。对于那些可能影响国家兴盛和外侮防御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他可能会持怀疑态度[5]。
对细节的忽略:在对具体历史事件或事件中有关人物的描述时,司马光一般都没有写出它们的细节,这可能是因为他认为这些细节对于他的编纂目的并不重要,或者他对这些细节持怀疑态度[2]。
综上所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持怀疑态度,甚至选择不收录,是因为他根据政治立场、个人价值观、儒家道统文化的影响、对军事和夷夏之防的重视以及对史料的严格筛选和剪裁来决定哪些内容应该被包括在内。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资治通鉴》的历史叙述和编纂特点。
[1] http://lishisuo.cssn.cn/xsyj/slxxjs/202112/t20211207_5379736.shtml [2] http://moocs.imu.edu.cn:21100/meol/jpk/course/content/jpkeditor/download.jsp?fileid=19333&resid=3726 [3] https://www.scsqw.cn/scyx/scrw/sclsmr/dypsclsmr/wzt/content_58372 [4] https://www.scribd.com/document/782904144/%E8%B5%84%E6%B2%BB%E9%80%9A%E9%89%B4-%E9%80%9A%E8%AF%86-%E4%B8%AD%E5%8D%8E%E7%BB%8F%E5%85%B8%E9%80%9A%E8%AF%86-%E5%BC%A0%E5%9B%BD%E5%88%9A-%E6%96%87%E5%AD%97%E7%89%88-PDF%E7%94%B5%E5%AD%90%E4%B9%A6-%E9%9B%85%E4%B9%A6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3%87%E6%B2%BB%E9%80%9A%E9%91%91 [8] 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988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