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外波(infragravity waves)是频率低于风产生的表面重力波,通常由较短周期的海浪产生。次谐波相互作用是波波相互作用的一种机制,其中能量从大尺度母波转移到一对小尺度子波。天津大学海洋学院的研究团队在内潮能量串级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他们发现参数次谐波不稳定作用(PSI)可以将能量从大尺度内潮传向小尺度次谐波,从而实现能量的有效传输。
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中,重力波的匹配和失配关系与弱相互作用理论有所不同。在弱相互作用理论中,波矢量应满足共振匹配条件,而波频率可以出现失配。此外,非微扰区固体高次谐波产生(HHG)提供了非微扰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平台,涉及超快强场物理和凝聚态物理。
损耗大气中惯性重力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方程考虑了空间传播、粘滞产生的衰减,以及波的空间尺度和传播方向。这些因素都对重力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重力外波的次谐波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实现,包括PSI、非线性相互作用以及高次谐波产生等。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理解海洋中的波谱特性和能量传输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与重力外波和次谐波相互作用相关的图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