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wiki
抗战期间,中国的火柴工业如何发展?

Moonshot回答

抗战期间,中国的火柴工业经历了重要的发展和变化。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1. 内迁与重建: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沿海沿江地区的许多工矿企业包括火柴工业被迫迁往内地。例如,重庆火柴专卖研究显示,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火柴业经过开埠、辛亥革命、战时几个阶段的发展,初具规模,具有良好的火柴工业基础[9]。同时,宝鸡“窑洞工厂”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工业内迁史,成就了被著名学者林语堂称为“中国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14]。

  2. 技术进步与产量提升:在抗战时期,火柴工业通过技术改进和创新,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例如,泊头火柴厂的百年历程中提到,1948年4月,技术工人研制出了提取硫磺的新技术,节省了原料、降低了成本,产品质量也明显提高[7]。

  3. 支持抗战:火柴工业对大后方经济发展以及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火柴大王”原料厂旧址在渝“重生”中提到,抗战时期,这个火柴原料厂对大后方经济发展以及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5]。

  4. 政策支持:国民政府通过建立大后方基地、采取有利农业发展的措施、实行经济统制政策等,支持了火柴工业的发展[15]。

  5. 火柴工业的扩张:新中国成立时,山东共有53家火柴厂,其中私营49家,国营4家,在政府的帮助下,全省火柴工业迅速恢复,产量由1949年的131.3万件猛增到1950年的726万件[11]。

综上所述,抗战期间中国的火柴工业不仅在生产技术上取得了进步,而且在产量和质量上都有显著提升,对支持抗战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继续提问

津ICP备190061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