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wiki
为什么在中国史研究中,近世的定义存在争议?

Moonshot回答

在中国史研究中,“近世”的定义存在争议,主要原因如下:

  1. 概念的不确定性:岸本美绪在考察中国史研究中的“近世”概念时提出,不要急于给“近世性”概念下实体定义,而应该关注16世纪至18世纪世界许多地区在受到西方影响前后的变化[1]。这表明“近世”的定义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需要根据历史背景和地区差异进行灵活理解。

  2. 历史分期的多样性:中国历史学者对“近世”的界定存在不同看法。例如,有学者将宋代视为中国的“近世”,因为从宋代起,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7]。而内藤湖南则将唐代视为“近世”的开始[14]。这种多样性反映了不同学者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不同理解和解释。

  3. 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在用西方标准观察中国历史和质疑中国人表述自身历史的能力方面,存在争议。无论是“中国中心观”还是“新清史”,它们都受到了西方中心论的影响[4]。这种西方视角可能导致对中国历史的误解和偏见,从而影响了“近世”定义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4. 民族史观的争议:在中国史研究中,关于同化的讨论是民族史研究中最具争议的理论问题。这种争议也影响了对“近世”定义的理解,因为“近世”可能涉及到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和融合[3]。

  5. 社会史研究的争议:从社会史研究复兴伊始,在何谓“社会史”上就存在争议,大致有广义、狭义的不同认识。这种争议也影响了对“近世”定义的理解,因为“近世”可能涉及到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变化[5]。

综上所述,中国史研究中“近世”的定义存在争议,主要是因为概念的不确定性、历史分期的多样性、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民族史观的争议以及社会史研究的争议。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近世”的定义成为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

[1] 概念史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 海交史

继续提问

津ICP备190061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