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人格学派,也称为心理人类学,强调文化因素与个人心理之间的密切联系,并重点研究依文化而变化的个人。以下是该学派如何解释文化对个人心理影响的几个关键点:
童年经验的影响:受弗洛伊德学派影响,文化与人格学派假定个人人格取向的形成主要受童年经验或早年家庭环境的影响[1]。
文化与人性的关系:研究包含文化与人性(即人类所共有的一些人格特征)的关系,文化与国民性格的关系,以及文化与个别人格的关系[4]。
文化模式与人格心理特征:鲁思·本尼迪克特强调“文化”与个人人格心理特征密切相关,认为“文化是人格在典章上的扩大”[7]。
心理-社会均衡理论:许煅光提出的“心理-社会均衡”理论模型将人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场”而不是孤立的个体,强调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关系[9]。
文化差异与人格形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寻找人格差异,以及不同群体的心理如何形成特定的文化[11]。
文化对行为的影响:米德认为成年人格的产生深受所处的文化影响,尤其是不同文化儿童的养育方式,对人的个性形成有关键影响[12]。
文化基因:文化与人格学派以心理分析为文化研究的切入点,专注于探索一个民族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13]。
综上所述,文化与人格学派通过多种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文化如何塑造和影响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文化不仅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还与个体如何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密切相关。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化对个人心理层面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