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伟在1923年5月初叛变并投靠陈炯明的阵营,主要是由于当时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形势所致。此前,黄大伟曾是孙中山的忠实支持者,在护法运动中担任要职,并于1922年参与讨伐陈炯明的东路讨贼军。然而,局势的变化使得黄大伟面临巨大的压力。
首先,黄大伟在1923年初获得了北洋政府的“伟威将军”封号,这表明他与北洋政府建立了联系。而当时陈炯明得到了北洋军阀的支持,力量迅速壮大。加之,孙中山的革命力量在南方的战局一度陷入困境,讨伐陈炯明的战役并未取得明显进展,这让黄大伟的立场动摇。
其次,陈炯明的势力在东江一带逐渐恢复,黄大伟原属的东路讨贼军内部因各种原因难以维持团结,加上北伐屡屡受挫,黄大伟转而投靠了陈炯明,成为其部队的第七军军长和潮汕边防督办。在这一过程中,黄大伟可能也受到了现实利益的驱使,认为站在陈炯明一边更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总的来说,黄大伟的叛变反映了当时南方军阀之间复杂的权力斗争和动态联盟,而他的个人选择也是基于对形势的判断与利益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