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印度历史上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法难,具体如下:
孔雀王朝后的法难:根据昆仑策网站的文章《陈星桥:佛教在印度是如何消亡的?》提到,除了受到穆斯林军队的摧残外,印度佛教还经历过四次法难,每次法难都少不了婆罗门教或印度教的影响[1]。
巽加王朝时期的法难:维基百科中提到,佛教用语“法难”指的是佛教遭到当时的主政者或由非佛教徒发起的各种迫害、横难。在巽加王朝时期,佛教遭到了迫害[2]。
公元11世纪的法难:根据搜狐文章《佛教在印度由盛转衰终至灭亡的原因(上)》的描述,佛教在印度的衰落与伊斯兰的入侵有关,特别是在公元11世纪,伊斯兰教徒入侵北印度,对佛教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3]。
密教化与衰落:在7世纪左右,佛教开始与怛特罗(Tantra) 结合而趋向神秘化,称为密教。这一变化使得佛教在理论上过度玄虚化,晦涩难懂,脱离了广大民众,导致佛教逐渐衰落[4]。
这些法难和历史变迁最终导致了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和消亡。虽然佛教起源于印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外来入侵、宗教竞争以及自身理论的演变,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最终在13世纪初在印度消亡[5]。
参考来源: [1] 陈星桥:佛教在印度是如何消亡的? - 昆仑策 [2] 法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3] 佛教在印度由盛转衰终至灭亡的原因(上) - 搜狐 [4] 十分钟读完印度佛教史-深度阅读- [5] 佛教普传前的印度宗教 - 驻印度大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