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运行的目标是直接满足人类需求,而不是以交换价值和金钱为目标。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并推动这一价值取向的实现。这意味着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参与资源配置过程中应服务于人民的福祉[^1^][^2^]。
超越资本逻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旨在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资本逻辑,转而关注于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
公正和平等:社会主义制度在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正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体系中,工具理性以个人主义的价值伦理为基础,一般企业经营行为具有利他性[^4^]。
满足民生需要:社会主义经济政策旨在优化民生政策、破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民生需要,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5^]。
劳动与生活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生产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满足生活需求的手段。人为了生活,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获得生存所需之物[^6^]。
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目标之一是消除贫困和不平等,通过政策和资源的合理分配,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7^]。
通过这些方式,社会主义社会旨在建立一个以满足人类需求为核心的经济体系,而不是以交换价值和金钱为目标。这种经济模式强调公平、公正和人的全面发展,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的区别。^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