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战后,台北市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主要包括:
政权更迭与社会秩序重建:日本投降后,台北市结束了日治时期,台湾回归中国。由于政权更迭,台北市经历了一段无政府状态,直至行政长官公署接管[1]。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市民陆续返回城市,市面开始热闹起来[3]。
经济恢复与发展:战后台北市经济开始恢复,但由于战争影响,农业产值和工业产值大幅下降[4]。随后,一些商业巨头如蔡万春开始扩张事业,推动了台北市的经济发展[11]。
政治冲突与社会矛盾:战后,台湾省行政长官与台籍精英之间在直选县市长、发展经济等问题上冲突迭起,社会矛盾未能调解,反而扩大[5]。
文化与教育的转变:日据时期结束后,台北市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公学校迅猛扩张,书塾则日益萎缩[8]。
基础设施重建:战后台北市的基础设施需要重建和修复,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
人口变化:战后台北市人口约为30万,全省人口不过600万,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人口逐渐增加[3]。
这些变化标志着台北市从日治时期向战后新时代的过渡,为后来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