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征服吐蕃后,为了管理该地区,采取了以下措施:
行政区划与机构设置:元朝建立后,吐蕃地区成为宣政院辖地,被划分为三个“却喀”(朵甘思、朵思麻、乌思藏),确立了萨迦派在吐蕃的政治地位,利用吐蕃宗教上层来帮助蒙古统治吐蕃地区[1]。
宗教政策:蒙古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护持”的态度,特别是藏传佛教萨迦派领袖萨班与蒙古宗王阔端会晤后,导致吐蕃地区归附蒙古,藏传佛教在元代政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
经济政策:大蒙古国根据被征服地区的传统铸造了不同种类的金银币,并广泛使用纸钞作为货币,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3]。
军事管理:元朝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1251年,西域实行行省制[4]。
地方治理:元朝对天山北部汉、回族居住区实行郡县制管理;在伊犁地区和天山南部各地维吾尔族中维持当地的“伯克制”,但是伯克(突厥语音译,地方官吏)的任命权掌握在中央手里[5]。
这些措施体现了蒙古对吐蕃地区的直接治理和对当地宗教、文化、经济的尊重与融合,为元朝的统治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