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wiki
在《我和我的父辈》中,观众关注的对象从电影本身转到了“父辈”和“我”之后,观众和影片之间的割裂现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资料

《我和我的父辈》票房破9亿,拼盘电影的未来是什么?_腾讯新闻 《我和我的父辈》票房破9亿,拼盘电影的未来是什么? 毒眸2021-10-06 16:41娱乐领域创作者 历史选择了拼盘电影 上映第7天,《我和我的父辈》票房突破了9亿,观影人次也突破了2000万。 虽然相比同档期《长津湖》27亿票房,5681万的观影人次略显不足,但作为系列第三部,“父辈”的票房表现仍有延续。口碑方面,“父辈”豆瓣开分7.0,在这个国庆档也算保住了基本盘。 “我和我的”系列的特殊性在于,其故事之间并无内容上的关联,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续集,而是依靠概念和拼盘电影的形式形成的三部曲。 拼盘电影,顾名思义,是由一位导演或者数位导演创作的集锦式或单元式电影,往往由数个短片一起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涉及主创人员众多,短片之间没有太多逻辑关联。 如今更为大众所熟知的拼盘电影,是献礼片和电影类型结合的结果。这类电影对于盛大的纪念日有一种仪式制造效果,也能够完成明星和导演的拼盘,形成具有票房号召力的规模效应。 第三部的“父辈”上映后,下一部“我和我的”还是否会诞生,或者形式上是否会产生新的变化,还存在变数。自《我和我的祖国》以来,被验证具有强大票房号召力的“拼盘电影”类型,其价值也有待重新评估。 “祖国”的前面全是“爱情” 在《我和我的祖国》之前,拼盘电影在商业电影领域中一直处于小众范畴。在国内屈指可数的拼盘电影当中,爱情片占了绝大多数。 据毒眸不完全统计,2004年-2019之间的12部拼盘电影里,有9部主要的类型元素是爱情。甚至可以说,“祖国”之前,“拼盘电影”几乎是爱情片的专用类型。 爱情拼盘电影的雏形,或许可以追溯到1999年张杨执导的《爱情麻辣烫》,虽然该片在电影市场上影响力不大,但多对男女恋爱故事的拼盘,给此后的模仿者提供了一个参照的基本对象。 此后的十年,拼盘电影大多数时候都是导演们偶一为之的小概率事件,直到《全城热恋》的诞生,将爱情拼盘电影变成了中国特色类型片。 2010年,王家卫御用摄影师夏永康拍摄首部长片电影,在港圈积累的人脉让他邀请到了众多明星客串,拼盘电影的形式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剧作和拍摄的难度,最终收获了1.29亿票房,成为拼盘电影空前成功的典型,也推动了此后爱情拼盘电影的流行。 全城热恋获得高票房后,夏永康趁热打铁,与搭档陈国辉一起,又邀请众多知名大牌演员,以同样的形式拍摄了《全球热恋》,再度收获5818万票房。 此后,爱情拼盘电影的模仿者甚众,《北京爱情故事》和《咱们结婚吧》都在当时的电影市场里获得了不错的商业回报。 不过,爱情拼盘电影的形式并非万能灵药,模仿者中失败的也不少,其中最为惨烈的便是《奔爱》。 2015年10月,《奔爱》召开定档发布会,在发布会的展示环节里,管虎、滕华涛、高群书、张猛、张一白五位导演坐镇,五个故事分别发生在全球5个地区,同时还有章子怡、彭于晏、佟丽娅、周冬雨等大牌明星参演。 营销造势上噱头十足,但《奔爱》以超过《北京爱情故事》数倍的投资和主创规模,却没能换来数倍的票房,只留下了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 上映后,《奔爱》口碑跌至冰点,如今豆瓣评分仅为4.0分,在几位联合导演的作品履历中均为最差,其票房收益也仅有4700万,参照其制作规模的话,不仅成本难以收回,恐怕还有许多亏损。 一位编剧告诉毒眸,相比于其他类型,爱情片更具备做拼盘电影的合理性。在统一的爱情主题下,编剧可以处理不同年龄段的情感关系,让同一部电影尽可能地触及更多年龄段的观众,以获得更大商业回报。这也是国内爱情拼盘电影众多的原因。 不过,不同的情感关系的处理复杂,实际操作时很难达到理想状态。尤其以《奔爱》为例,五位导演在爱情片领域并非都有所建树,几位导演在采访中就曾表示过:“其实我到现在也不太懂爱情和女人”。不懂爱情的导演们,并不会在拼盘电影中突然学会拍爱情片,盲目攒局导致的水平下滑并不在人意料之外。 “其实都是在模仿《真爱至上》嘛”,这位编剧又补充说道:“但许多都弄巧成拙了”。 相比于单个导演创作的集锦式电影,多位导演合作也容易因为风格不统一,呈现出割裂感。这类拼盘电影的普遍问题在《奔爱》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进而导致了其票房口碑两个层面的惨败。 直到2019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横空出世,仅十一假期期间就收获19.6亿元票房,一举拿下档期冠军。极高的票房和不错的大众口碑(豆瓣7.6分)加持下,续集《我和我的家乡》也迅速立项,仅用时5个月便制作出炉,最终收获28亿票房,让拼盘电影这一形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和我的”系列的成功,正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拼盘电影的弱点后,取得了前人难以企及的成绩。 拼盘的本质是献礼? 若以世界电影的眼光来看,拼盘电影本身就带着献礼气质,与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氛围脱离不了联系。 1995年,正逢电影诞生百年之际,张艺谋作为四十位导演之一参与创作纪念电影之父卢米埃尔的电影,其拍摄本身便有许多限制,如用卢米埃尔制作的老式摄影机拍摄,不能同步录音,一个片段片长仅为52秒等等,用以强调和纪念日本身的契合感。 2007年时,戛纳电影节为庆祝六十周年,也曾邀请35位曾在戛纳获得荣誉的导演各拍三份钟短片,总电影取名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具有浓烈的纪念意义和迷影气质。除此之外,国内导演参与的拼盘电影项目还有陈凯歌《十分钟年华老去》,姜文《纽约我爱你》等等,都是受邀拍摄的纪念电影。 在这些国外主导的拼盘电影里,纪念的意义往往超过了电影本身,拍摄出的电影成品不存在商业属性,其用意也非盈利。 “我和我的”系列的诞生,则是在巧妙地抓住了拼盘电影的核心“献礼”的情况下,同时又将此种类型极大程度地商业化了。 2019年国庆档时逢建国七十周年,七个导演拍摄七个中国历史上的关键节点,《我和我的祖国》在极为浓重的节日氛围中以一种极为契合观影氛围的姿态诞生。 在沿用了《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三部曲大明星拼盘的思维下,《我和我的祖国》一开始便抓住了第一批观影用户,首日票房2.9亿,国庆节当天更是达到了3.88亿的成绩。 我国历来便有在重大纪念年份,拍摄献礼片的传统。在建国60周年的节点,《建国大业》相比之前的献礼片,采用了更加市场化的宣发方式,并且聚集了172娱乐明星演出,制造出不小的媒体噱头。 相比《建国大业》的伟人视角,《我和我的祖国》以普通人的视角回望历史,更能让观众有代入感。在总制片人黄建新最初的设想当中,就是为了拍摄“历史瞬间,全民记忆”的故事,来见证历史。 《我和我的祖国》淘票票评分最终达到9.4分,豆瓣评分目前仍有7.6分。上映后,在“原来主旋律也可以这么好看”的口碑号召下,《我和我的祖国》最终票房达到了31.7亿,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榜第十名。 独特的献礼性质与商业片的操作方式一结合,便诞生了《我和我的祖国》的高光时刻。商业主旋律大片的成功也让“我和我的”成为了具有IP性质的可复刻产品,《我和我的家乡》便在这样的逻辑里迅速诞生并被推向市场。 宏大的命题下,献礼片创作者本身也有不小的压力,很难交出让各方面都满意的成果。在《我和我的祖国》之中,小人物的行为逻辑相对来说更容易把控,也更容易触达观众。拼盘电影的形式则巧妙地解决了制作时长和叙事难度两大问题,将家国情怀的大主题化整为零,以一种轻盈的姿态切入了观众的情感当中。 可以说,不仅仅是主旋律献礼片让曾经仅仅作为爱情类型片专用形式的拼盘电影焕发新生,拼盘电影这一形式也让主旋律献礼片更为容易地触及大众,最终共同造就了“我和我的”三部曲的诞生。 “父辈”之后的拼盘电影时代 拼盘电影的未来,仍然需要考虑天时地利与人和。 此前,《我和我的家乡》总策划张一白在接受专访时曾表示,“家乡”的成功在于国庆中秋双节氛围浓厚,同时受近年短视频平台的洗礼,观众在审美上能接受短片形式。此外,影片是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大体量喜剧,希望给观众一个情感的释放出口。 但强视效的大片始终是主流需求,尤其是疫情造成的供给不足之后。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毒眸,相比于短片形式的拼盘,观众还是更渴望在电影院看到像《长津湖》一样的“大片”。 而这类拼盘电影,也需要考虑上映的节点性。《我和我的祖国》能够取得巨大的票房成功,和占据了七十周年献礼的重要时间点有关。献礼性质的拼盘电影如果没有很好的上映时间支撑,在同大众的情感共鸣上就弱了一层。 如何保证不同单元内容的统一性,则是拼盘内容最大的命题。《我和我的祖国》概念性更强,不同的故事通过线性时间里发生的历史事件,相对流畅地结合在一起。而对之后的拼盘电影,如何找到不同单元的衔接点则是个考验。 一位编剧告诉毒眸,长篇电影叙事难度很高,对人物的挖掘也需不断纵深向前。短片或者拼盘电影只需有一两个创意点就能撑起来,对人物的挖掘也止于浅层。 得益于此,拼盘电影的操作会更高效省时,《我和我的家乡》可以在5个月内的短制作周期内完成并迅速投放市场。 但相应的结果是,如果不能够往下继续挖掘深层含义,拼盘电影也就没法给观众带来更大的惊喜。“因为这种电影是见底的嘛,你一眼就知道它要干嘛,观众很容易就看累了。”这位编剧补充道。 从《祖国》到《父辈》,拼盘电影仍在向观众展现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众星云集的明星效应,高效创作带来的短制作周期,以及新人导演的大胆尝试(《父辈》中的章子怡和沈腾均为第一次导演电影)。 更重要的是,只要拼盘电影中的一个单元口碑不错,就能带动整体的票房上涨,拉动观众进入影院。 但拼盘电影也还有拓展的空间,一位创作者告诉毒眸,在他的理想状态里,拼盘电影中的情感模式应当是多核的,“爱国当然是主旋律,但爱国之外也可以有很多次要的核心”。 可以预见的是,《我和我的父辈》最终仍能有15-20亿的票房营收,大众观影的基本盘仍在,拼盘电影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商业主旋律的有效形式。 但若想要复刻《祖国》和《家乡》级别的成功,在基本盘之外,除了有一个明确动人的主题之外,创作者如何突破拼盘电影瓶颈,打破观众审美疲劳,也是重中之重。 文 | 陈首丞 编辑 | 张友发 查看原图 67K

N
new.qq.com

文艺评论 | 《我和我的父辈》:以代际叙事寻求共同的记忆与价值_文化 _ 文汇网 点击关注文汇APP、微博、微信 文汇app 文汇公众号 文汇报微博 首页 热点 时政 文化 影视 城事 教育 健康 国内 环球 笔会 科技 体育 智库 讲堂 专题 活动 视频 文汇学人 读书周报 视觉 文汇报 解放日报 新民晚报 上海日报 新闻晨报 东方早报 申江服务导报 i时代报 文学报 上海法治报 社区晨报 新民周刊 文化 > 文化 相关文章 金门登陆战,解放军与国民党的兵力对比 疫情期间怎么找工作?企业怎么招人?上海... 3小时400多签名,这块通告板令人泪目!上... 【手把手教您网上信访①】多种网上信访渠... 金平:与新中国民法事业同行 | 兴亡匹夫... 推荐文章 文艺评论 | 《我和我的父辈》:以代际叙... 文艺评论 | 汪涌豪:流量时代,如何培养... 文艺评论丨别让“过度营业”透支了演员的... 文艺评论丨夏加尔:流浪在艺术世界,用温... 文艺评论 | 评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 文艺评论 | 《鱿鱼游戏》:低幼滤镜下粗... 文艺评论 | 火爆全网的《鱿鱼游戏》:消... 相传为宋代岳飞所创,上海这一传统武术缘... 让全球乐迷身临其境聆听中国声音,上海交... 本土喜剧在这里“爆发”,“演艺大世界·2... 排行榜 新中国成立这一天,蒋介石在做什么 63岁的毛泽东执意要"游长江":反对无效后... 这里有你没看到过的《金瓶梅》插画 一代女神传奇今晨谢幕,王丹凤逝世享年94岁 21年前中国震惊世界的绝密,8年后才露真... 这位志愿军战士跳伞前把一颗手雷扔进机舱... 中共卧底叛变,投诚对象竟也是中共卧底,... 她写下“永失我爱”,她是李咏的搭档、老... 要没有他在长征时为毛泽东搞“精神粮食”... 她,在外漂泊80年,是今年春晚舞台上最年... 文艺评论 | 《我和我的父辈》:以代际叙事寻求共同的记忆与价值 日期:2021年10月15日 08:15:36 作者:李宁 近些年,拼盘或集锦似乎已成为主旋律创作中屡试不爽的模式。近日上映的《我和我的父辈》集结了吴京、章子怡、徐峥与沈腾四位“演而优则导”的创作者,以《乘风》《诗》《鸭先知》与《少年行》四个风格迥异的篇章延续了“我和我的”系列的熟悉配方。 不同的是,如果说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主要观照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我和我的家乡》聚焦个人与故土的联结,那么《我和我的父辈》则首先着眼于代际之间的情感与价值碰撞。 集锦式创作的优缺点都是显而易见的。其优点在于,如果不同故事单元旗鼓相当、搭配得当,不难形成相互激荡的多声部协奏曲。缺点则在于,若没有某种统一的理念、情绪或风格贯彻始终,便容易形神涣散、顾此失彼。就此而言,《我和我的父辈》的整体呈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影片的四个单元都紧密围绕代际叙事,试图以家国同构的方式重塑与延续社会记忆,寻求民族国家的想象共同体的建构。 代际的冲突与弥合 相比于“我和我的”系列的前两部作品,《我和我的父辈》将故事进一步缩减至四个,从而使得每一单元的叙事空间更加充沛。这些单元分别聚焦于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初期与从未来穿越回到新时代的四个不同历史时期,以四个普通的家庭故事勾连起新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其中,《乘风》的悲壮传奇,《诗》的柔软诗情,《鸭先知》的日常谐趣,《少年行》的癫狂闹剧,可谓各具特色。徐峥执导的《鸭先知》是整部影片中故事与人物完成度较高的篇章,展现出较为纯熟的喜剧技巧。初执导筒的章子怡则以女性独有的视角与口吻,贡献了整部影片中最为细腻动人的段落。《乘风》相对而言中规中矩,《少年行》则多少有些乏善可陈。 尽管不同篇章的水准参差不齐,但它们均从家庭关系尤其是父子关系入手,去展现代际之间的碰撞。在文艺创作中,父辈往事、代际冲突总是言说不尽的议题。对于子一代而言,父辈是传统、历史与秩序的代言人,是影响的焦虑,是被仰望也被反抗的对象。《乘风》中,面对身为冀中骑兵团团长的父亲马仁兴,少年马乘风时常流露出执拗、反叛的一面,父子二人经常不欢而散;《诗》中,兄妹俩对于父母神秘的职业充满好奇,并因为父亲的殉职而同母亲爆发强烈冲突;《鸭先知》中,由于父亲各种倒买倒卖、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作为,儿子冬冬在学校饱受同学们的取笑;《少年行》中,热爱科技的小小始终活在无父的阴影中,难以理解父亲为梦想而付出的牺牲。 当然,《我和我的父辈》的重点不在于描画代际冲突或差异,而在于呈现代际间的情感弥合、价值认同与精神传承。例如,在《乘风》中,这种代际弥合依赖的是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的革命信仰。少年乘风的生命虽戛然而止,但另一个乘风却同时降生,革命的火炬传递不息。而在所有段落中,《诗》显得尤为不同。它没有空喊口号或故作抒情,而是以浪漫又日常的笔触诗化了航天人的奉献精神。创作者以火箭为笔、燃料为墨,以天幕作纸张,将父辈们的生命之舞化为残酷又壮丽的诗句。片中设置了父母给儿女写诗以弥合代际隔阂的情节,“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等诗句生动诉说了父辈们的志业,诉说了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深刻认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局限。它让人感觉到,那一代人将自己的青春、血汗甚至生命无畏地抛洒在荒漠旷野、深邃苍穹,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个体的抱负。而影片正是以这种心灵剖白而非概念说教的方式,令片中的儿女与片外的我们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情感与精神濡染。 家国同构与历史的提喻 显而易见,《我和我的父辈》采取了我国文艺创作中常见的家国同构的创作路径:某个小家的悲欢离合是大国命运的缩写,某位具体的父母其实是一代父辈的化身。 例如,《鸭先知》这一段落就较为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改革年代时代弄潮儿的典型——赵平洋。赵平洋出场时,是一位因投机倒把、不务正业而饱受街坊邻里冷嘲热讽的小人物,正遭遇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危机。按照加拿大学者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一书中的分类,被戏称“鸭先知”的他显然是一种典型的智力或地位低于普通人的“讽刺”人物。这是一种喜剧创作中常见的人物类型,而处理这类喜剧人物的要义之一,就在于让观众看待他们的目光从俯视转为仰视,以此引发观者更深入的共情与共鸣。赵平洋冲破种种阻碍最终拍成广告片的经历,生动地完成了这种目光的转换,也令人感受到勇立潮头的改革者们既要有把握机遇的敏锐眼光,也要有在孤独和冷遇中不断奋进的精神姿态。 正是通过赵平洋等父辈形象,《我和我的父辈》以四个历史坐标串联起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国富民强的宏阔历程,甚至还畅想可以期待的未来。影片力图向我们展现,现代中国不断前进的密码就在于不同时期坚守初心的父辈们,而父辈又是不断迭代的。前浪簇拥着后浪,后浪成长为前浪,奔涌不绝的潮水改变着历史的方向,终于汇聚成大江大河。 值得指出的是,与《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类似,《我和我的父辈》的历史书写也是一种典型的历史提喻法:截取几个历史的片段,将其连缀和想象成整体的历史。这种书写方式,很难不体现出某些倾向或限制。除《乘风》外,其他几个段落所建构的主要是一则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以科技兴国为主线的当代史,而这或许会一定程度上遮掩历史更为丰富与真实的肌理与样貌。 为了共同的集体记忆 人类所处的当下时代,是一个失忆症愈演愈烈的时代。虚拟生存、消费主义、后现代文化等让个体与历史记忆、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日趋淡薄。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一书中这样写道: “过去的形象一般会使现在的社会秩序合法化。这是一条暗示的规则:任何社会秩序下的参与者必须具有一个共同的记忆。对于过去社会的记忆在何种程度上有分歧,其成员就在何种程度上不能共享经验或者设想。”而历史记忆、集体记忆的保存与延续,关乎我们能否在共同记忆的基础上分享同样的价值理念、拥有同样的精神底色。 从这个角度而言, 《我和我的父辈》对于父辈往事的回望和代际关系的呈现,当然不只是一种以家喻国、重述历史的方式,还在于通过对于代际传承的强调去延续集体记忆,分享价值共识。 文汇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8006598号-1 Copyright(c)2004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205号

W
www.whb.cn

Moonshot回答

在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观众的关注点从电影本身转移到了“父辈”和“我”的关系上,这种转移导致了观众与影片之间的割裂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共鸣的挑战:影片试图通过代际叙事寻求共同的记忆与价值,但不同观众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情感共鸣,导致观影体验的割裂。

  2. 叙事结构的多样性:电影采用多线并行的叙事结构,虽然增加了情节的多样性,但同时也可能造成观众在理解上的难度,影响情感的连贯性。

  3. 主题表达的深度:影片在表达父辈与子女间的情感弥合、价值认同与精神传承时,不同单元的完成度不一,可能会影响观众对主题的整体感知。

  4. 历史提喻法的局限性:影片通过选取特定历史片段来代表整体历史,这种历史书写方式可能无法完全展现历史的丰富性与真实性,从而影响观众对影片的全面理解。

  5. 集体记忆的延续:影片试图通过强调代际传承来延续集体记忆,但不同观众对历史的记忆和理解可能存在差异,这也可能造成观众与影片之间的割裂。

  6. 艺术表现手法:影片中英雄性呈现的刚性与悲情和喜剧性抒发的谐谑造成了突兀尖锐的集锦断裂,影响了国庆档的“三连珠效应”。

  7. 观众审美疲劳:随着“我和我的”系列电影的连续推出,观众可能对相似的叙事模式和主题表达产生审美疲劳,减少了对新作品的期待和兴趣。

这些割裂现象影响了观众的整体观影体验,使得影片在传达其核心主题时面临挑战。

继续提问

津ICP备190061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