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一词在政治领域较少被提及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政治敏感性: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大中华”在他看来是迷思,若将此词延伸到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外之地方,这个词将开始有误导的政治效应,有不良效果[1]。这表明“大中华”一词可能因涉及敏感的政治议题而较少被提及。
官方用语规范: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规定,在国际场合涉及我国时应称中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自称“大陆”;涉及台湾时应称“中国台湾”,且不能把台湾和其他国家并列,确需并列时应标注“国家和地区”[2]。这显示了官方对于相关术语使用的严格规范,减少了“大中华”一词的使用。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从“中华民族”概念的广泛接受和使用频度极高来看,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中国面对世界并由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一词更能体现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3]。因此,“大中华”一词在政治领域可能被“中华民族”等更具包容性和国家认同感的词汇所取代。
文化与政治的区分:近年来,受到去中国化政策影响,台湾社会偏重于台湾本土文化,“中国文化”一词的说法会引起争议,台湾青年普遍对于中国大陆及中国文化表示不再认同[4]。这表明在政治领域,“大中华”一词可能因文化认同差异而较少被提及。
综上所述,“大中华”一词在政治领域较少被提及,主要是因为其可能带来的政治敏感性、官方用语规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考量,以及文化与政治的区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大中华”一词在政治领域使用较少。
[1] 大中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 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2016年7月修订) [3] 从“世界之中国”认识“中华民族”概念 [4] 中华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