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时期的瓷器之所以刻有阿拉伯文或波斯文,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宗教影响:正德时期饰有阿拉伯文、波斯文的瓷器,是研究明代中叶伊斯兰文化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的重要文物资料。明代瓷器以阿拉伯文、波斯文为饰始见于永乐青花,但直到正德时期,才将大段《古兰经》箴言、圣训格言等字句题写在器物上,具有宣扬宗教的意味[1]。
正德皇帝个人兴趣:正德御窑瓷器上伊斯兰因素如此常见,或正暗示了朱厚照本人对伊斯兰教的兴趣。文献中有所记录,正德豹房中,多有回人。而正德帝南征北讨,左右也常伴随回人[2]。
文化交流:在依靠武力西征的过程中,大批中亚、波斯和阿拉伯的制陶工匠们被迫东迁中国,也许是他们带来了蓝彩陶器的制作技术,也许是景德镇工匠自觉掌握了钴蓝[3]。
这种艺术特色在正德皇帝去世后不再流行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政治与文化变迁:正德皇帝去世后,随着新皇帝的即位,政治和文化环境可能发生了变化,导致对伊斯兰文化的兴趣减少。
艺术风格转变:正德青花被称为“过渡期”,这种艺术风格的转变,为清代青花瓷的勃兴奠定了基础[4]。
社会影响减弱:正德时期伊斯兰教的社会影响在正德皇帝去世后可能减弱,导致阿拉伯文、波斯文装饰的瓷器不再流行[5]。
综上所述,正德时期瓷器上刻有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艺术特色,既反映了当时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也与正德皇帝个人的兴趣和文化交流有关。而在正德皇帝去世后,这种艺术特色不再流行,可能与政治文化变迁、艺术风格转变和社会影响减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