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wiki
清朝的皇贵妃制度是如何演变并最终确立的?

Moonshot回答

清朝的皇贵妃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并在乾隆时期最终确立。以下是该制度演变的几个关键阶段:

  1. 顺治时期:清朝入关后,皇权从地方性政权转变为全国性政权,后妃制度也随之确立。顺治年间,后妃制度基本形成,并在康熙以后典制大备。

  2. 康熙时期:康熙帝时期,后妃制度进一步发展。康熙二十年,康熙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去世后,晋封贵妃佟佳氏为皇贵妃,这标志着从皇贵妃向皇后过渡的继立办法的开始。

  3. 乾隆时期:乾隆朝后妃制度逐渐完善,妃嫔有了定数,其中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其余则无定数。至此,清朝的皇贵妃制度最终确立。

  4. 后妃等级:清朝将后妃分为八个等级,分别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皇贵妃在后妃等级中位列第二,仅次于皇后。

  5. 选秀制度:清朝选秀女制度从顺治皇帝开始,从八旗女子中挑选出中意的少女作为内廷的后妃,这一作法成为清宫的一个制度。

  6. 皇贵妃的册封:成化年间,正式用金册金宝册封皇贵妃,确立了皇贵妃“位亚坤仪,峻陟列妃之首”的地位。嘉靖时期,皇贵妃册封用金册金宝,贵妃用金册金印,进一步明晰两者的区别。

综上所述,清朝的皇贵妃制度从顺治时期开始形成,并在康熙、乾隆时期逐步完善和确立,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后妃等级制度。来源:百度百科

继续提问

津ICP备190061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