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的圆山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地理位置与分布:圆山文化以台湾北部的台北盆地为中心,并且延伸到北部沿海地区。这种文化持续了大约2000年之久[1]。
主要遗物:圆山文化的遗物包括石器、陶器、骨角器、玉器和少数的青铜器[1]。
陶器特色:圆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橙色夹砂素面陶,也有少量泥质陶和粗砂陶。夹砂素面陶中可见有两种主要不同陶土来源的陶器,即火成岩的安山岩系和沉积岩与变质岩系[7]。
经济活动:从遗址中发现的大量食用后的贝壳、兽骨、鱼骨和各类陶、石、骨角器,学者推测当时已有进步的农业,种植稻米等种子植物,并从事狩猎、捞捕等活动[11]。
文化层:圆山遗址主要有两个文化层,上层为圆山文化,下层为粗绳纹陶文化。1990年代之后,该遗址更辨认出大坌坑文化、植物园文化、十三行文化[2]。
时间跨度:圆山文化大约存在于距今3,500到2,000多年前,是继大坌坑文化、讯塘埔文化之后,可能来自大陆东南沿海的另一批移民[9]。
社会结构与活动:圆山文化时期的人们已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多样的活动,包括农业耕作、狩猎、捞捕等[11]。
这些特点综合体现了圆山文化在台北市以及周边地区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