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春秋》是清代吴任臣编撰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共114卷,全面记录了五代时期十国的历史。这部史书通过纪传体和五表的形式,详细记载了各个国家的君主事迹、政治制度、重要事件和人物传记等,从而全面反映了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
纪传体是一种史书编纂方式,以人物为中心,通过“纪”、“传”、“表”、“志”四种形式来记载历史。《十国春秋》采用了这种体例,为每个国家分别设立“纪”来记载君主的事迹,用“传”来记述重要人物的生平,通过“表”来列出世系、官职等,而“志”则用于记载典章制度、地理等信息。具体来说,《十国春秋》中的“五表”包括十国兴亡表、十国世系表、十国藩镇表、十国百官表等,这些表格为研究十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十国春秋》的编纂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史学“国可灭,史不可灭”的理念,即无论国家兴衰,历史都应被详细记录和传承。吴任臣在编纂过程中,广泛吸收了五代、两宋时期的杂史、野史、地志、笔记等文献资料,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历史真实。《十国春秋》因其详实的史料和独特的编纂方式,成为研究五代十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