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波规模(Ms)和矩震级(Mw)是衡量地震规模的两种不同方法。表面波规模是基于测量地球表层传播的雷利波振幅来确定的,适用于从远处测定浅源大地震的震级。而矩震级是基于地震矩的大小来确定的,地震矩是一个描述地震发生时力学强度的物理量,由地震断层的破裂面积、平均错动量及岩石的剪切模量的乘积来确定。
表面波规模在地震规模大于8.5时容易发生饱和,而矩震级不会饱和,但与地震波能量的关系较弱,某些情况下无法较好地反映震感和灾害的程度。对于一般地震而言,矩震级通常比表面波规模小约0.2至0.4个单位。矩震级适用于描述大地震的规模,而面波震级则适用于浅源地震。
在实际应用中,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对规模小于3.5级的地震不使用矩震级,而欧洲地中海地震中心(EMSC)发布的震级几乎都是矩震级数据。学术研究中使用最多的震级也是矩震级。面波震级可作为面波震级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完全取代面波震级。总的来说,两种震级标度各有优缺点,它们在不同的地震研究和应用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