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电质吸收现象,也称为电介质吸收,是一种在电容器放电后发生的物理现象。当电容器被充电时,电介质(介电材料)会极化,导致电荷在电介质内部重新分布。即使在电容器放电后,由于介电质的极化效应,电介质内部的电荷并不会立即完全消失,而是逐渐衰减,这个过程可以持续数毫秒到数小时不等。因此,即使电容器已经放电,由于介电质吸收现象,电容器两端仍然会有残余电压存在。
根据搜索结果,介电质吸收现象在不同类型的电容器中表现不同。例如,聚合物薄膜电容器的残余电压可能小于原本电压的12%,而电解电容器或超高电容器的残余电压可能高达1525%。介电质吸收现象在某些应用中,如高通有源滤波器或交流放大器中,可能会产生长尾现象,影响电路的瞬态响应。
介电质吸收现象的图像如下:
残余电压的图像如下:
以上信息来源于搜索结果,包括哔哩哔哩、CSDN博客、Analog Devices的PDF文档以及维基百科的相关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