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发生在约6600万年前的事件,导致了地球上约76%的物种消失,包括所有非鸟类恐龙[1]。以下是该事件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几个关键点:
生物多样性的大幅下降: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摧毁了地球上约3/4的生物,包括许多爬行动物、海洋生物和微生物[2]。这次大灭绝事件对海洋物种的影响尤为显著,特别是那些依赖钙质外壳的物种,如颗石藻和菊石[3]。
生态系统的重塑:恐龙的灭绝结束了超过1.5亿年的恐龙时代,并为哺乳动物的崛起铺平了道路[4]。这次事件从根本上重塑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使得哺乳动物得以进入大型脊椎动物的生态区位[5]。
某些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增加:尽管大灭绝事件导致许多物种消失,但一些脊椎动物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后来反而增加了,例如蛇类[6]。
长期影响:这次大灭绝事件之后,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在很长一段时间才得以恢复[1]。化石记录作为一种不完整的生物多样性存档,产生了不同的背景灭绝率估算值[7]。
综上所述,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对地球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短期损失,并在长期内重塑了生态系统和物种的演化路径。引用来源包括[1]中国科学院官网、[2]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官网、[3]新浪财经、[4]中国地质科学院、[5]维基百科、[6]中国日报网、[7]环境百科全书。